不少人愛飲紅茶,認為具有抗癌功效,惟配錯食物後果嚴重!台灣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,紅茶不適合與花生一起吃,因紅茶溶液中,會分離出茶黃素類化合物,或增強黃麴毒素致突變性;黃麴毒素常於發霉、不新鮮的花生中滋生,食用恐致肝癌病變。
江守山在facebook專頁發帖,稱最不適合配花生的飲品是紅茶。因裡面含有茶黃素類(Theafulvins)化合物,這是從紅茶水溶液中分離出的化合物,紅茶雖在降低其他食物致癌物的致突變性有整體能力,但會增強黃麴毒素的致突變性。
台灣衛福部南投醫院在官網指出,黃麴毒素被證實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,黃麴霉菌大量滋生時,會釋出大量毒素,被污染的食物,如發霉的花生與其製品會含有大量黃麴毒素,生活環境中受黃麴毒素污染的程度愈高,民眾致肝癌率亦愈高,罹患胃癌、腎癌的發生率也相對上升。
此外,南投醫院曾指出,食用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品,易導致肝細胞突變,造成肝癌的發生,尤其會使B型、C型肝炎患者罹癌的風險增高,肝癌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或因此喪命。
黃曲霉毒素可致幼兒發育不健全
黃曲霉毒素主要分B1、B2、G1和G2四類,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「會令人類致癌的物質」,與人類肝癌有關,特別是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人,亦可能會影響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。黃曲霉毒素亦可透過胎盤而影響胎兒,導致幼兒發育不健全。
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,黃曲霉毒素是天然存在的毒素,常見於天氣炎熱和潮濕的地方,部分農作物例如花生、粟米、穀物、木本堅果、香料等,在收成後沒有經過適當的處理,或儲存不當,便會發霉而產生黃曲霉毒素。由於具耐熱的特性,一般的烹調溫度不易破壞黃曲霉毒素。
黃曲霉毒素可引致動物急性及慢性中毒,其影響包括急性肝臟受損、肝硬化、引起腫瘤、形成畸胎及其他遺傳影響。中毒病徵可能包括發燒、嘔吐及黃疸病,也可能引致急性肝臟受損,情況嚴重的會致命。
減少攝取黃曲霉毒素貼士
由於黃曲霉毒素是致癌物質,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/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(JECFA)沒有為黃曲霉毒素訂定健康參考值,並建議應將黃曲霉毒素的攝入量降至盡可能低的水平。食安中心建議消費者應採取下列措施,減少攝取黃曲霉毒素:
購買方面:
-如發現食品包裝不清潔、已打開或破損,便不要購買該食品。
-留意食品是否存放在陰涼的環境內。
-向衛生可靠和信譽良好的零售商購買食物
儲存方面:
-保持乾爽、和清涼的環境(溫度最好在攝氏20度以下,相對濕度在80%以下)
資料來源:晴報
Comments